山西省太原市舉全市之力,持續開展“城區包鄉、單位包村”對口幫扶工作,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重要支撐,取得良好成效。
以城帶鄉布新局
晉源區對口幫扶工作隊員幫助貧困戶銷售蔬菜
太原市委、市政府制定出臺了“城區包鄉、單位包村”對口精準幫扶實施方案,在山西省率先開展對口幫扶。將對口幫扶納入年度考核范圍,與城六區、綜改示范區、中北高新區簽訂了目標責任書。8個對口幫扶區累計派出443名干部,對口幫扶婁煩、陽曲兩縣17個鄉鎮160個貧困村,形成了以城帶鄉、城鄉一體、良性互動、融合發展的新局面。同時,各區以不少于上年度一般預算收入1%的比例設立對口幫扶資金,統一撥入婁煩、陽曲兩縣專戶,由婁煩、陽曲兩縣作為扶貧資金統籌整合使用,2016年以來,累計投入對口幫扶資金達7億元以上。
以崗定訓促就業
堅持長抓產業、近抓就業、優勢互補、雙向互動。幫扶方通過技能培訓、轉移就業、“車間”就業、公益性崗位就業、能人創業帶動就業等方式,不斷提高貧困勞動力的就業率,實現“一人就業、一戶脫貧”。組織轄區內餐飲服務、零售快遞、建筑安裝、保安家政、交通運輸和保姆月嫂等企業優先錄用貧困人口,培訓1.5萬人,提供崗位11000多個,轉移就業9400余人。迎澤區、尖草坪區分別將總投資2900萬元和1163萬元的荒山綠化工程通過議標方式交給對口幫扶鄉鎮,由貧困村組成綠化隊實施,帶動馬家莊鄉6個貧困村和靜游鎮15個村200多戶貧困戶增收。被幫扶的婁煩、陽曲兩縣出臺勞動力輸出獎勵辦法,建立貧困勞動力資源信息庫,獎勵補助800多萬元,8800余貧困人口收益,為城區廠礦企業輸送了大量電工、焊工、鉗工、車工等具有一定技能的勞動者,彌補了技工人才缺口,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,將人口紅利轉變為取而不竭的技能人才紅利。
以銷促產保增收
城六區、綜改示范區、中北高新區帶頭落實消費扶貧“五進九銷”舉措,發揮市場、學校、廠區、餐飲企業集中且農產品需求旺盛優勢,利用“一網三超”社會扶貧平臺,鼓勵引導貧困地區農特產品進機關、企業、學校、醫院和軍營,并建立長期定向采購合作機制。采取幫扶直銷、義賣助銷、牽線搭橋、線上線下等方式,幫助婁煩、陽曲兩縣貧困群眾銷售農產品2853萬斤,銷售額4745萬元。小店區建成50家農產品直銷店,銷售貧困村農產品235萬斤,銷售額達273萬元;杏花嶺區通過政務網絡平臺,開展貧困地區農產品義賣活動,幫助婁煩縣銷售土豆180萬斤、小米15萬斤;萬柏林區利用河西、九州兩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,免費為婁煩縣農特產品提供銷售平臺;晉源區幫助貧困村設計特色農產品包裝袋,累計銷售小米、果蔬等農產品93萬斤,捐購農特產品銷售直通車,幫農產品找銷路,為貧困村找出路,打通服務農民群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以長補短惠民生
聚焦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,持續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。為貧困村修建村級道路115公里,建設污水處理池5000立方米,鋪設供水管網4萬米,完成危險土窯洞改造1416戶,貧困村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。深入開展教育幫扶,為進城務工貧困子女制定政策,吸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入學355名。通過減免學費、發放慰問金等資助貧困學生517人,動員社會力量捐款50萬元。組織城區優勢衛生資源,為862名貧困群眾辦理醫療保險,開展送醫送藥和義診活動98余次,惠及近萬人。
以業興產創模式
對口幫扶工作隊指導幫扶鄉村創新產業發展模式,構建利益聯結機制,實施電商、養殖、紅色旅游等對口幫扶項目773個,在貧困村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25個,建設旅游示范基地6個,帶動19593人脫貧。綜改示范區在陽曲縣溫川村投資50萬元建設生態黑豬養殖基地,幫助46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1000元。中北高新區在婁煩縣蓋家莊鄉發展香菇種植產業,建設122個大棚,每年收益97.6萬余元。產業扶貧的蓬勃發展,有效激活了婁煩、陽曲兩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,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,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